筑牢绿色屏障,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来源: 2024-08-13

本报评论员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一以贯之、要求一以贯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健全污染防治体系,让蓝天绿水青山成为昌都最鲜明的标识。

树牢绿色理念,描绘“生态和谐”新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先后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自治区级园林城市。《决定》对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深刻领会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本质内涵,读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自觉以“两山”理念指导工作、贯彻实践,让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副中心城市建设全过程。

加强保护修复,描绘“绿色发展”新画卷。作为西藏第二大林区,昌都在全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为持续巩固生态安全屏障,我市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林地面积达445.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4.78%,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78.04%。就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决定》已经作出了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部署。我们要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依托城区周围山体,建设连片造林绿化空间和山地公园,打造绿美环城带;积极推进金沙江流域西藏昌都段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三江”流域昌都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森林草原防火,保护好高黎贡山(伯舒拉岭)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积极构建“三屏三带多廊道”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深化污染防治,描绘“低碳环保”新画卷。长期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100%,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均达到Ш类及以上标准,确保了藏东高原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进“3+4”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净零碳绿色产业园区,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社区、低碳家庭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推动价值转化,描绘“生态富民”新画卷。绿色发展对共享发展具有支撑意义,我市一直坚持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牧光互补,严格落实国家生态综合补偿机制,仅去年一年,18.11万个生态保护岗位年带动人均增收3500元,昂曲河东岸综合治理工程人均增收1.55万元,有效推动了“绿水青山”颜值与“金山银山”价值双向转换。《决定》指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有关制度改革”。接下来,我们要熟练掌握生态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全面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从严把关兑现生态岗位补贴。积极发展生态富民产业,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特色乡村,培养一批林下资源“购加销”合作社,扶持一批本地苗圃经营大户,让更多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靠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我们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