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巨变迎大庆 振兴奋进新时代

——市委“3+1+1”重大任务成就瞩目

来源:昌都报 2025-08-15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娜 次仁桑珠 梁侠 群旦次仁 罗布曲珠 扎巴绕吉

8月8日上午,昌都市召开“甲子巨变迎大庆 振兴奋进新时代”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市委“3+1+1”重大任务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新闻发言人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陆方,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练习,市文旅局党组副书记陈永雄,市交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兆龙,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荔靖分别介绍了60年来我市“3+1+1”产业发展取得的喜人成就。

六十载栉风沐雨,一甲子春华秋实。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关怀中,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在对口援藏省市和企业的倾情援助下,经过历届市(地)委班子的科学引领,以及全市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市委“3+1+1”重大任务取得了改天换地的成就,三江大地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

六十年来,昌都能源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2014年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投运,结束电网孤网历史。全力打造藏东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推进金上、澜上、藏东南三大基地开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在建清洁能源装机达1740万千瓦,大唐八宿1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为全国已建成海拔最高风电,金上昂多—拉妥330万千瓦光伏是全球一次性开工建设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全区已投产装机最大的水电站——苏洼龙水电站安全运行超1000天。电网覆盖全面拓展,行政村主电网覆盖率100%,川藏、藏中联网累计外送电力29亿千瓦时,金上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年内投运后,预计年送清洁能源电力近400亿千瓦时。产业链不断壮大,引进东方电气等项目,建成后年产值预计24亿元,推动“清洁能源+”融合发展,光伏项目累计向群众兑现土地租金约2.8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六十年来,昌都矿业实现翻天覆地之变。科学开展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发现4大类8个亚类68个矿种,各矿(化)点1159处,累计探明铜金属986.61万吨、铅锌771.08万吨、钼44.17万吨、铁1.25亿吨、煤炭8486.75万吨、菱镁4818.5万吨、石灰岩3.64亿吨。依托资源禀赋推动开发利用,35宗采矿权中6家长期在产,玉龙铜矿陆续完成产能布局和改扩建,年产铜金属13万吨,年产值超90亿元,类乌齐卡玛多菱镁矿现已具备年产氧化镁46万吨,年产值超13亿元的生产能力。积极推动绿色矿山建设,3宗矿山纳入绿色矿山名录。面向“十五五”,以“3+1+1”重大任务为导向,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发展,提升矿业权人绿色发展意识;健全监管机制,推动矿山与周边村组建合资公司延伸产业链,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与+科研支撑”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六十年来,昌都多措并举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红色昌都”为统领,强化“红色昌都·藏东明珠”品牌建设,聚力红色文旅顶层设计,加快编制“十五五”红色文化产业、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立法。聚力红色资源挖掘利用,完成30余处“西藏第一”红色资源史料梳理,推进“30+N”红色资源利用工程。聚力红色文艺精品创演,创作《铸魂达玛拉》等红色剧目,创编《情满三江》《路》等歌舞剧,举办1.1万余场歌舞和传统生产生活技能比赛,8万余人参赛,90余万人次参与。聚力红色文旅宣传推介,主动参加区内外各类大型推介会和博览会,2025年作为主宾市参加海峡旅游博览会等展会,近300家媒体报道,全网曝光超千万次。聚力红色旅游景区创建,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成功加入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全国红色研学旅游城市联盟。截至7月份,市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接待410余家单位,参观人数4万余人次,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56万余人次,实现收入29亿余元。

六十年来,昌都交通从“人背马驮”的艰难跋涉,到“天堑变通途”的立体网。60年前,昌都仅有千余公里砂石路,群众出行依赖人力畜力,截至2024年底,公路总里程达2.024万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是1978年的8倍多,农村公路通车里程是1978年的72倍多,县(区)、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通畅率分别达100%、100%和86%,形成以卡若区为中心7条国道和10条省道为主框架的便捷路网。运输服务同步提升,现有一级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9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40个,开通客运班线92条,各类运输经营企业近7千家(户),经营性客货运车辆8710辆,从业人员1.7万人,2024年公路运送旅客36.78万人次、货运量512.5万吨。交通赋能发展,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农牧民收入增超百倍,2024年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2亿元,城乡物流、电商快递覆盖全域。

六十年来,昌都市农牧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特色化的跨越。畜牧业聚焦高原特色畜种,加强类乌齐牦牛、阿旺绵羊等种质资源保护,推广“一胎双羔”等改良技术,目前畜禽良种覆盖率52%,各类畜禽存栏246万余头(只),年出栏70万头(只),肉奶蛋产量稳定在22.5万吨以上。种植业紧扣粮食安全,粮食种植面积达77.23万亩、产量达23.0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7.14万亩、产量12.8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99.71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94%。2023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6506个表层样点、242个剖面样点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创新的“西藏昌都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品牌建设上,累计145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登录,形成“一县一特、一县多品”格局。产业链延伸方面,农畜产品加工年产值超5.3亿元,打造阿旺绵羊、牦牛等产业强镇及牦牛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方面,培育出耐寒羊肚菌菌种,建成10个示范基地,种植面积约200亩,羊肚菌亩产300-600斤,优品率达到80%以上,2025年将实现全年供应。

在提问环节,相关发言人就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将达到的目标、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给地方带来的贡献、打响文化旅游形象品牌方面采取的措施、在公路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在推进高原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和特色做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