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 幸福家园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

来源:昌都报 2025-09-02

昌都融媒记者 多吉次仁 仁增罗布 西巴旺姆 尼玛吉 邱赵胤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片广袤的土地——昌都市,它地处藏、川、滇、青四省区的结合部,面积达 10.98万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更是西藏连接内地的重要门户。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藏、汉、回、蒙、纳西等36个民族的80万各族群众。他们携手并肩,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产业振兴:

特色产业铸就乡村繁荣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统筹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重点任务。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农牧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走出了一条独具藏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芒康县曲孜卡乡,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宽阔的柏油马路如一条条黑色的丝带,纵横交错地延伸至远方;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温泉酒店里,游客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小镇,如今已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

“自2016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打造特色小镇,这让曲孜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曲孜卡乡党委副书记林礼龙介绍道。通过大力发展温泉疗养、民俗体验等特色产业,2024年全乡接待游客数量突破1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566万元。

随着芒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曲孜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为人们“回归田园”的理想之地。漫步在小镇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产业转型带来的蓬勃活力。村民根登措姆经营的加加面馆生意十分红火,她感慨地说:“以前靠天吃饭,生活十分艰难。现在到了旅游旺季,在家门口就能有不错的收入。”目前,全乡已发展个体工商户175户,藏家乐2家,创造就业岗位460个,群众人均月收入达3700元。

曲孜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特色种植业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当地群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六月,达许村的车厘子果园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游客们提着果篮,穿梭在果园之间,尽情享受着采摘的乐趣。“我们种植的核桃、石榴、葡萄、樱桃、枇杷等水果,一直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李军说道,“我们这个果园有200多亩,创新推出的采摘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观光。”

在贡觉县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一群群肥壮的阿旺绵羊正悠闲地觅食。阿旺绵羊在贡觉县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我们家最多的时候养了 700 多只羊。”哈加乡加热村养殖大户阿嘎一边抚摸着心爱的绵羊,一边说道。作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养殖能手,他亲眼见证了阿旺绵羊产业从传统放牧到现代化养殖的巨大跨越。

2015年,贡觉县投资1.6亿元建成了阿旺绵羊产业链。2016年,又建成了阿旺绵羊保种扩繁示范基地,大力扶持阿旺绵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增加配套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19个专业养殖村,带动 6000 余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发展。

阿旺绵羊产业只是昌都市特色农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昌都市围绕 “七大种植业”“五大养殖业”,大力实施乡村产业项目,扶持农牧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成功打造出阿旺绵羊、芒康葡萄、类乌齐牦牛、八宿荞麦、洛隆糌粑等一批特色农牧产业亮丽名片。

“昌都在补齐农牧区发展短板的同时,深入实施 ‘十大增收’ 措施,切实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波平表示,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41元,农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生态宜居:

绿色发展绘就乡村新貌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昌都市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如今,乡村牧区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处处呈现出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村图景。

在八宿县然乌镇,然乌湖宛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大地之上。湖畔的村庄,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家户户的门口,道路两旁鲜花绽放,绿草如茵。村庄内,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一应俱全,为乡村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年来,然乌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持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协调争取资金13万元在然乌村打造“巾帼家美”积分兑换超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满足了群众的日常需求,还激发了他们建设美丽家园的参与热情。

“然乌镇以积分超市为有力抓手,投入超60万元扶贫产业收益资金,在10个行政村全面推广。目前,已累计兑换47万元物资。”然乌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边巴扎西在为村(社)发放兑换物资时介绍道。此外,然乌镇还评选出50多个 “美丽庭院” 示范户,并发放奖励金与奖牌。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形成了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三整治、三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文化传承:

传统技艺绽放乡村光彩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昌都市十分注重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位于卡若区的嘎玛乡,在 2020 年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的唐卡绘画、铜器锻造、玛尼石刻、民族服饰等传统工艺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景观。

走进嘎玛乡巴中仓唐卡艺术学院,画师们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在画布上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市级非遗传承人嘎玛斯加介绍说:“我们画派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学徒遍布全国各地。现有学徒和工作人员三四十人,每年盈利数十万元。我还计划翻修学生宿舍,到时就能接纳更多学员。”

如果说唐卡绘画是嘎玛乡的艺术名片,那么铜像锻造无疑是其底蕴深厚的工艺招牌。“叮叮咚咚……”的铜像锻造声,成为了嘎玛乡的另一道独特风景。铜像锻造师扎西达瓦自豪地说:“我们乡家家户户都有匠人,手艺都是代代相传。”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已学成出师,开始自己带徒授艺。

在嘎玛乡,传承的信念犹如种子般深深地植入了每一个技师的心中,并且不断生根发芽。这一切,离不开世代传承人的付出与坚守,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嘎玛乡不仅成立了嘎玛嘎赤传统民族手工艺协会,乡域内还注册了70余家从事手工艺生产的公司和合作社,形成了200余个家庭式手工作坊,拥有200余名画师、锻造师等专业人才,各类文创产品更是层出不穷,畅销全国各地,年创造产值高达3000余万元。古老的民族手工技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着耀眼的光华,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沐浴着新时代的暖阳,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东风,昌都广大乡村实现了华丽蝶变,一幅和美乡村、幸福家园的生动画卷正在三江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