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来源:2021-03-12 12:00:00
本报记者 侯万里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当日,时任类乌齐县委书记的达瓦看到了这条新闻,他明白,当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61户168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6%的类乌齐县,脱贫工作成了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统筹谋划,绘制脱贫“施工图”。
“中央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是不会动摇的。”达瓦开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昌都市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战“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使命,当好了百姓脱贫的“领头雁”。
近年来,类乌齐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为抓手,领导全县科学编制了《“十三五”总体规划》《类乌齐县脱贫攻坚责任机制》等规划、方案、办法共30余个,明确了全县脱贫攻坚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健全了“横向到边、纵贯到底”的指挥体系和责任体系,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达瓦身体力行,在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上下了大工夫,“类乌齐县作为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县域畜牧业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就是它的优势。”找准了产业脱贫的门路,类乌齐县大力实施“三万工程”,即“万亩以上饲草基地建设、万头以上牦牛育肥基地建设、百万斤以上牦牛肉加工基地建设”,盘活老产业、拓展新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实行“种草—养畜—加工”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扶持石材加工、藏香制作、奶牛养殖等的村级集体经济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让贫困群众参与到合作社、农贸市场、商铺、物流基地的管理或入股分红,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为解决扶贫领域干部作风问题,达瓦带领县委班子积极构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嘉奖,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造成重大影响的严格按照党纪、政纪严肃追责问责。据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类乌齐县共计提拔使用优秀一线扶贫干部219人,占提拔总数的86%,表彰优秀单位69家、先进个人240人次;对17人分别进行了党纪、政纪处理。
2017年底,短短两年的时间,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57%,82个贫困村(居)全部退出,完成了脱贫攻坚“摘帽”任务。
据了解,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达瓦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举措,以上率下、身先士卒,访遍了全县10个乡(镇)84个贫困村(居),贫困户入户走访率达37.2%,及时跟踪了解各乡(镇)、村(居)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每个月听取脱贫攻坚汇报,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为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全县干部的不懈追求。”在这样的誓言下,2018年,类乌齐县又实现53户194人脱贫;2020年,共计实现全县贫困人口3672户17809人脱贫。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此时全国上下无不欢呼沸腾,身受表彰的达瓦心怀欣喜,更觉使命犹深,“我将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贯彻上级部署抓落实上下工夫,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工夫,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上下工夫,继续带领类乌齐县的老百姓发展产业、扶贫扶志,让全县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