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首座气象站:与一座城的岁月交响
来源:昌都报 2025-11-11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湘楠 陈娜 洛松泽仁
屹立雪域高原,西藏第一个气象站如一位忠诚的守望者,从烽火岁月中走来,见证着青藏高原从“空中禁区”到生态安全屏障的沧桑巨变,镌刻下75载的成长足迹。
1950年,为支援十八军进藏,中央决定开辟高原航线为进藏部队空投补给。
西南军区气象人员在昌都境内的邓柯、江达、俄洛桥、洛隆、硕督等空投场地建立观测站点,为空军飞行提供气象保障。
1951年,成都西南空司第一期学员在昌都扎曲河畔建立固定观测点,昌都开始有了连续气象观测记录;同年2月正式建立昌都航空站,这也是新中国在西藏建立的第一个气象站。
岁月流转,攀登不止。
历经75年发展,如今昌都市气象局已实现了从初生到成年,从幼小到壮大的历史蜕变,正以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守护雪域高原的安宁与发展。
从寥寥数个地面监测站,到如今乡乡全覆盖的自动站网络;从单纯的气象要素观测,发展到冰川变化、碳源碳汇、道路安全、生态保护等多领域观测。
直至2024年,建成7部X波段天气雷达和北斗探空系统,填补了高原立体监测空白。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使命的深化——气象服务早已融入民生血脉,成为农牧民安排耕牧的“信号灯”,防灾减灾的“消息树”。
正如从业30年的老气象人潘贵元所见证的,气象监测设备不断更新迭代,气象观测要素的广度与深度显著提升,从7个站点到400多个观测站,从手工记录气象数据到全面自动化传输数据,变化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一代代气象人用青春书写的担当与责任。
在这里,“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代代气象人血脉中流淌的基因。
满满的荣誉墙,既是昌都气象事业筑牢“红色堡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更是其深耕气象现代化建设、护航藏东民生福祉的生动诠释。
展望前路,昌都气象人目光坚定。
“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目标,用科技现代化赋能每一次‘观天测地’,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昌都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慧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决心。
七十五年,风云变幻,守望如一。
从支援西藏解放的临时观测点,到守护藏东发展的现代化气象局,昌都气象事业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气象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为昌都的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气象防线。
站在新的起点,这群高原的“观天人”将继续以创新为翼,以团结为帆,在这片壮阔的高原画卷上,描绘出更加精准、温暖的气象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