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数字路径”打造“无废城市”
来源:昌都报 2025-11-11

玉龙铜矿主厂房内部
本报讯(记者 梁湘楠 杨顺芳)近年来,昌都市树牢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笔,以“智慧监管”为墨,破解地广人稀、企业分散、交通不便带来的固废治理难题,构建起“一张网、一平台、N应用”的智慧环境管理体系,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跑出加速度,让高原净土在数字化赋能下焕发新生。
数据是智慧治理的基石,更是破解“碎片化”治理的密钥。昌都以GIS地理信息为画布,将74家产废企业、2家危废经营企业、36个垃圾填埋场的坐标精准标注,再叠加上土壤监管、建设用地、地下水防治等关联模块,绘就成“昌都市固体废物治理一张图”。
决策者、业务人员无需翻山越岭,直接点击屏幕,企业分布、处置路径、污染防控重点一目了然全域固废治理全景。随着分类管理升级、资源化技术迭代,图层不断更新优化,该系统始终保持着对治理需求的敏锐响应。
与此同时,“固体废物业务一本账”在数据清洗与分类归档中逐渐成型。从工业企业到医疗机构再到小微企业,每一家监管对象都拥有专属档案,固废产生量、处置去向、整改情况动态更新。“一张图”的全景可视化与“一本账”的精准数据支撑,让昌都“无废”治理既有“全景视角”,又有“精准落点”。
在这片山大沟深的土地上,一张多维度的感知防护网正悄然铺开。产废端,30余家重点企业的视频监控实时运转,将固废产生的每一个环节纳入视野;处置端,10余家填埋场、危废经营单位的画面同步联网,让处置过程透明可溯。
更令人赞叹的是,无人机化作“高原鹰眼”,在人力难及的峡谷高山间巡航,7×24小时的“云端守望”,让每一处隐蔽的污染隐患无处遁形。
而“昌都环保”手机APP的出现,让我们都成为生态守护者。一张环保“联系卡”,一个村级账号,让“随手拍”成为全民参与的利器。在草原上发现乱堆的废料,在村口看到违规丢弃的垃圾,只需掏出手机拍照上传,平台便会第一时间分派处置任务。
从技术监控到全民监督,从云端巡查到田间地头的守护,这张立体防护网,让固废治理不再是环保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智慧治理的真谛,不仅在于严格监管,更在于温情服务与协同共治。昌都摒弃“一刀切”的监管模式,对高风险、重污染的重点企业,推行“数据+用电+视频”三重穿透式监管;对低风险、轻污染的一般企业,按需配置,“一类一策、精准监管”,既守住了环保底线,又不扰企业正常生产。线上报备、线上工单、线上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让政企沟通告别“山路迢迢”,信息传递不再“姗姗来迟”,大幅度缩短了问题处置周期。
企业端平台的上线,更让“企业环保事务一站式办理”成为现实。办事服务、环保档案、监控管理、预警提示、整改反馈、宣传入企等功能一应俱全,企业无需奔波往返,便能完成环保报备、问题整改、政策学习等事宜。监管与服务的良性互动,让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绿色生产与污染治理,奋力奏响了“监管促规范、服务助发展”的和谐乐章。
风过昌都,草木蔓发。数字技术的赋能,让固废治理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预防”,从“线下奔波”转向“线上统筹”。如今的昌都,以智慧监管的力量,守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物的纯净。
未来,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化、循环处置体系的完善、多元共治格局的巩固,持续提升数字化赋能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昌都必将以更成熟的“无废”经验,为高原地区生态治理提供范本,让“无废城市”的画卷在藏东大地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