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强基办念好“三字诀”助推各驻村(社)工作队转作风抓落实
来源:昌都报 2022-03-04
本报讯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昌都市强基办以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为契机,通过分类教育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注重实干实效等措施,念好“三字诀”,促驻村(社)干部改进作风有提升,农牧区治理有效树新风。
“学”字为先,教育培训“养”作风。坚持以学习培训促能力提升,采取专家授课、经验交流、帮扶帮带等形式开展精准培训。一是开展业务培训。联合市委组织部组织市(中、区)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驻村(社)工作队队长和大学生村官开展集中培训,同时指导县(区)强基办做好驻村(社)干部全覆盖培训,切实帮助驻村(社)干部充分掌握驻村(社)任务和政策知识,提高履职能力。二是组织实地培训。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35名驻村(社)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借鉴昆明市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在边坝、洛隆两县开展昌都市农牧区基层党建暨干部驻村(社)工作现场观摩交流活动,通过互学互观、互鉴互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驻村(社)干部综合能力。三是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指导各工作队利用村干部值班坐班时间,采取集中学习、引导自学、帮带促学等方式,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市共创办文化补习夜校班1151个,冬春以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10659次,参学农牧民65007人次。
“严”字当头,监督管理“强”作风。坚持监督管理严在平常、严在经常,切实压实各级强基办工作责任,探索建立驻村(社)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持续整治脱岗走读问题。以“贡觉县拉妥乡宗巴村工作队脱岗问题”为反面典型,狠刹驻村(社)干部“走读风”。在全市开展干部驻村(社)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对睡岗、脱岗、“挂名走读”等现象进行全面排查整改,让驻村(社)干部真正把身心放在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二是创新督导检查机制。通过视频访查、电话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从严管理驻村(社)干部。每天以电话、微信视频的方式,了解驻村(社)工作队在岗在位和履职尽责情况。每周以电话形式与村(社)支部书记、主任联系,侧面了解驻村(社)工作队在岗在位、工作开展等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收集意见建议,汇总形成小结。同时,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通过走访群众、现场提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促进驻村(社)干部认真履职尽责。三是持续压实乡(镇)主体责任。注重常态督导,有效掌握各级强基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情况。督促各乡(镇)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压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推动驻村(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乡(镇)领导班子包片指导服务村(社)工作,不断推动驻村(社)工作有效开展。
“实”字为要,实干实效“带”作风。注重工作实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干部本领,从而推动干部驻村(社)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督促各工作队以“传帮带”为抓手,聚焦“六个基本”,着力提升村(社)“两委”综合能力素质。强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规范开展组织生活,协助做好党员发展、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守卫边疆领土、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全面加强为民办事服务。指导各工作队让冬闲变冬忙,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慰问帮扶,开展种植养殖、烹饪、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摩托车维修等技能培训,鼓励群众积极外出务工,自觉摈弃“等靠要”思想,提升农牧民群众就业本领和市场竞争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三是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督促各工作队协助村(社)“两委”完善村规民约,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强化村务监督,引导农牧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大力开展“八五”普法、禁毒禁赌、反传销、防诈骗等知识宣传教育,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组织群众接种疫苗。冬春以来,组织农牧民群众开展各类宣讲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2596场次,开展文娱活动3082场次,参与群众15.1万人次。组织农牧民群众开展技能培训296场次,实现就业3319人。“三大节日”期间走访慰问帮扶共投入物资价值225.382万元。